§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2201816001900
DOI 10.6846/TKU.2018.00007
論文名稱(中文) 職家衝突、教育訓練滿意度與工作滿意度關聯性之研究-以中部偏遠地區私立高中職教職員工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Work-family Conflict, Training Satisfac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With an Example of Privat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Employees in Central Taiwan Remote Area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1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紀安
研究生(英文) An Chi
學號 70374018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1-19
論文頁數 15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俐安
委員 - 鄭宜佳
委員 - 朱益賢
關鍵字(中) 私立高中職
職家衝突
工作滿意度關聯性
教育訓練滿意度
關鍵字(英) privat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work-family conflict
job satisfaction relationships
education training satisfa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職家衝突與工作滿意度關聯性,以及教育訓練滿意度是否對職家衝突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有調節效果。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針對中部偏遠地區三所私立高中職教職員工為研究對象進行資料收集,共發放22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8份。本研究之資料處理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與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論為:
一、中部偏遠地區私立高中職教職員工之職家衝突現況以「壓力導向的工作-家庭衝突」因素覺知最高;「行為導向的家庭-工作衝突」覺知最低。
二、中部偏遠地區私立高中職教職員之教育訓練滿意度現況以「訓練師資」因素最高;「訓練課程內容」因素最低。
三、中部偏遠地區私立高中職教職員之工作滿意度現況為「內在工作滿意度」高於「外在工作滿意度」。
四、不同「婚姻狀況」、「工作職位」、「工作年資」之中部偏遠地區私立高中職教職員對職家衝突因素構面之覺知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工作職位」之中部偏遠地區私立高中職教職員對工作滿意度因素構面之覺知有顯著性差異。
六、不同「工作職位」之中部偏遠地區私立高中職教職員對教育訓練滿意度因素構面之覺知有顯著性差異。
七、在中部偏遠地區私立高中職教職員中,職家衝突對於工作滿意度之預測力為部份顯著。
八、在中部偏遠地區私立高中職教職員中,教育訓練滿意度與工作滿意度有顯著相關,且訓練成效為影響工作滿意度之重要因素。
九、在中部偏遠地區私立高中職教職員中,時間為導向的工作-家庭衝突為影響教育訓練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十、在中部偏遠地區私立高中職教職員中,教育訓練滿意度對於職家衝突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未具顯著調節效果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addition, this study tries to unfol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raining satisfaction on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job satisfac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hich aims at teachers and staff working for three privat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from remote areas in Central Taiwan,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A total of 22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128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statistical analytical methods such a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research are the follows:
(1)As for the current status of work-family conflicts happen among teachers and employees serve at privat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from remote areas in Central Taiwan, the factor awareness of stress-oriented work-family conflict is the highest factor; while awareness of behavior-oriented family-work conflict is the lowest.
(2)As for the current status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satisfaction for teachers and employees serve at privat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from remote areas in Central Taiwan, the factor of quality of trainer is the highest, and the factor of training course content is the lowest.
(3)As for the current status of job satisfaction for teachers and employees serve at privat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from remote areas in Central Taiwan, the internal job satisfaction is higher than external job satisfaction.
(4)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job position and seniority teachers and employees serve at privat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from remote areas in Central Taiwan for their awareness on work-family conflict factor perspectives.
(5)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 job position for teachers and employees who serve at privat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from remote areas in Central Taiwan for their awareness on job satisfaction factor perspective.
(6)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job positions of teachers and employees who serve at privat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from remote areas in Central Taiwan for their awareness on education training satisfaction factor perspectives.
(7)The anticipation of work-family conflict among job satisfaction of teachers and employees who serve at privat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from remote areas in Central Taiwan, is partially significant.
(8)Among teachers and employees who serve at privat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from remote areas in Central Taiwa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training satisfac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job satisfaction.
(9)Among teachers and employees who serve at privat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from remote areas in Central Taiwan, the time-oriented work-family conflic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education training satisfaction.
(10)Among teachers and employees who serve at privat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from remote areas in Central Taiwan, education training satisfaction does not have any regulation effect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job satisfac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職家衝突之內涵	11
第二節	教育訓練滿意度之內涵	20
第三節	工作滿意度之內涵	30
第四節	研究各構面與變項間的關係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研究對象結構分析與討論	73
第二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與討論	77
第三節	背景變項對職家衝突、教育訓練滿意度與工作滿意度的差異程度分析與討論	80
第四節	職家衝突、教育訓練滿意度對於工作滿意度之關係與討論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3
附錄一 內容效度問卷	133
附錄二 表面效度問卷	142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51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55

 

表次

表2-1-1 職家衝突之定義	12
表2-1-2 職家衝突向度	15
表2-1-3 職家衝突衡量因素統計表	18
表2-2-1 國內外學者對教育訓練之定義	21
表2-2-2 國內外學者對教育訓練目的之定義	23
表2-2-3 四個教育訓練評鑑階段之定義與方法	25
表2-2-4 教育訓練滿意度衡量因素統計表	28
表2-3-1 工作滿意度的定義	30
表2-3-1 工作滿意度的定義(續)	31
表2-3-2 公平理論內涵	34
表2-3-3 工作滿意度常用量表	36
表2-3-3 工作滿意度常用量表(續)	37
表2-3-4 工作滿意度衡量因素統計表	39
表2-4-1 個人背景變項與職家衝突(工作-家庭衝突)相關統計表	42
表2-4-2 個人背景變項與職家衝突(家庭-工作衝突)相關統計表	43
表2-4-3 個人背景變項與工作滿意度相關統計表	46
表2-4-4 個人背景變項與教育訓練滿意度相關統計表	48
表3-2-1 員工人數統計表	55
表3-3-1 員工背景變項衡量題表	57
表3-3-2 職家衝突之構面及衡量題項表	58
表3-3-3 教育訓練滿意度衡量題項表	59
表3-3-4 工作滿意度衡量題項表	60
表3-3-5 內容效度專家之背景整理表	61
表3-3-6 內容效度專家之意見修正表	62
表3-3-7 表面效度專家之背景整理表	63
表3-3-8 表面效度專家之意見修正表	63
表3-3-9 職家衝突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表	65
表3-3-10 教育訓練滿意度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表	66
表3-3-11 工作訓練滿意度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表	67
表3-3-12 正式問卷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表	69
表4-1-1性別比例表	73
表4-1-2年齡比例表	74
表4-1-3婚姻狀況比例表	74
表4-1-4教育程度比例表	75
表4-1-5工作職位比例表	75
表4-1-6工作年資比例表	76
表4-2-1 職家衝突現況分析表	77
表4-2-2 教育訓練滿意度現況分析表	78
表4-2-3 工作滿意度現況分析表	78
表4-3-1 背景變項對職家衝突因素顯著性統整表	80
表4-3-2 婚姻狀況對職家衝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1
表4-3-3 婚姻狀況對職家衝突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2
表4-3-4 工作職位對職家衝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3
表4-3-5 工作職位對職家衝突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4
表4-3-6 工作年資對職家衝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4-3-7 工作年資對職家衝突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6
表4-3-8 背景變項對工作滿意度因素顯著性統整表	87
表4-3-9 婚姻狀況對工作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4-3-10 婚姻狀況對工作滿意度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4-3-11 教育程度對工作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4-3-12 教育程度對工作滿意度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4-3-13 工作職位對工作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4-3-14 工作職位對工作滿意度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3-15 背景變項對教育訓練滿意度因素顯著性統整表	91
表4-3-16 工作職位對教育訓練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1
表4-3-17 工作職位對教育訓練滿意度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2
表4-4-1 職家衝突、教育訓練滿意度與工作滿意度之整體構面PEARSON積差相關係數矩陣表	95
表4-4-2 職家衝突與工作滿意度因素構面之PEARSON積差相關係數表	96
表4-4-3 職家衝突與教育訓練滿意度因素構面之PEARSON積差相關係數表	97
表4-4-4 教育訓練滿意度與工作滿意度因素構面PEARSON積差相關係數表	98
表4-4-5 職家衝突構面因素與教育訓練滿意度整體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9
表4-4-6 職家衝突構面因素與訓練成效滿意度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0
表4-4-7 職家衝突構面因素與訓練師資滿意度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1
表4-4-8 教育訓練構面因素與工作滿意度整體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2
表4-4-9 教育訓練構面因素與內在工作滿意度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2
表4-4-10 教育訓練構面因素與外在工作滿意度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3
表4-4-11 職家衝突構面因素預測工作滿意度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4
表4-4-12 職家衝突構面因素預測內在滿意度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5
表4-4-13 職家衝突構面因素預測外在滿意度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6
表4-4-14 職家衝突與教育訓練滿意度對工作滿意度之階層迴歸分析摘要表	108
表4-4-15 職家衝突構面因素預測與教育訓練滿意度多元迴歸分析統整表	110
表4-4-16 研究假設結果統整表	112
表4-4-16 研究假設結果統整表(續)	113
 

圖次

圖1-1-1 90~119學年國中畢業生數及高級中等教育階段一年級學生數	2
圖2-3-1需求層級理論架構	33
圖2-3-2 雙因子理論架構	34
圖3-1-1 研究架構	52
圖3-4-1 本研究流程	71
圖4-4-1 教育訓練滿意度對職家衝圖與工作滿意度之調節結果	10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彥芳(2013)。工作家庭衝突與離職意圖關係之研究:以組織支持感與家庭支持感為調節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南市。
任晟蓀(1985)。國民小學教師工作現況及工作滿足之研究。台東師專學報, 13,3-107。
何青燕(2013)。員工正向情感特質與職家衝突間關係之中介機制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傅占闔(1986)。訓練的教育功能。 公訓報導,(22),10-13。
劉如芬(2007)。社教機構教育訓練與員工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明雄(2008)。導遊成員職前訓練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劉玉文(2009)。台東縣國幼班教師工作滿意度與教師生涯發展之初探。 網路社會學通訊, 81,18-19。
吳清基(1980)。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較師工作滿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秉恩(1984)。管理才能發展方案之實施與成效。 管理評論, 3(2),38-55。
周義育(2010)。教育訓練、生活滿意與工作滿意之關聯性研究-以東部某電信營運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東大學,臺東市。
唐興華(2009)。我國地方教育視導人員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以北部五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世傑(2011)。Kirkpatrick四個教育訓練評鑑階段-教育心理學的觀點。中國醫藥大學,臺中市。
張嗣武(2014)。教育訓練滿意度與組織承諾關連性之研究-以環境工程業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子龍(2011)。需求層次、薪資滿意度、工作滿意度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臺灣地區非營利組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張慕良(2006)。國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欣琳(2011)。影響工作滿意度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北大學,新北市。
張舒涵(2004)。 大學院校約聘人員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及離職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金鑑(1979)。政治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徐明珠(2003)。十年教改爭議與政策革新之研究。國家政策論壇,1,182-196。
成守珍(2008)。工作-家庭衝突與護士離職倾向、工作满意度及軀體健康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廣州市。
教育部統計處(2015)。 各級學校基本資料。取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detail/103/103_base0.txt
教育部統計處(2015)。 104~119 學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取自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52&Page=20039&Index=0&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曾文彥(2011)。公務人員職家衝突、工作滿意影響留任意願、工作績效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工作中心性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李和建(2007)。工作限制、家庭責任與職家衝突之關聯:以社會支持為調節因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央大學,桃園市。
李家安、郭昭佑(2014)。教師工作滿意度的新觀點-從第三域的視角出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2),101-105。
李政全(2009)。台灣中部地區高中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李純誼(2001)。企業建構學習型組織之導入模式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市。
林依琪(2010)。台灣勞動合作社教育訓練與組織承諾之關係-以工作特性為干擾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臺北市。
林思穎(2010)。教育訓練滿意度對工作投入與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國際連鎖觀光旅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林文蘭、張瑞容(1998)。淺談企業內教育訓練。就業與訓練,16(4),3-6。
林欽榮(199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林海清(2006)。 少子化效應對技職教育發展之衝擊與因應策略。 教育研究, (151), 32-45。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梁丁財(2001)。 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梁文娟(2012)。職業女性成人依戀及其與工作家庭衝突的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曲阜師範大學,山東省。
楊孟麗、謝水南(201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世瑩(2014)。SPSS22統計分析嚴選教材。臺北市: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洪國棟(2007)。淺談職業教育與訓練。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64,42。
洪榮昭(1996)。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台北:師大書苑。
洪碧伶(2007)。國民小學校長品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暨南大學,南投縣。
洪銘昇(2010)。我國高職面對少子化的因應策略與發展-從精緻教育的理念探討。 生活科技教育, 43(4),72-81。
温采莉(2011)。桃園縣高中職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原大學,桃園市。
湯珮筠(2012)。薪資福利及教育訓練滿意度對員工工作滿意度之影響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王宣貿(2007)。工作特性、入股制度滿意度、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元智大學,桃園市。 
王永才(2010)。壽險業務人員教育訓練態度與其教育訓練滿意度、認同度及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王玟心(2012)。休閒參與作為職家衝突因應策略之作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臺灣大學,臺北市。
王金秋(1998)。資訊服務業員工參與教育訓練行為意向研究:以華致資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王錫章(2009)。教育訓練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以自來水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白家儀、賴志峰(2014)。少子化衝擊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93),185-209。
盧冠諭(2007)。三大目的辦好教育訓練。經濟日報。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 五南。
簡建忠(1994)。臺灣企業人力資源發展。 勞資關係論叢,(1),109-130。
簡竹屏(2004)。 內部行銷、顧客導向、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公、民營企業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羅文基(1988)。技職教育的探索。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莊博貴(2003)。兩岸員工工作價值觀、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某電纜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莊筑涵(2012)。職場家庭親善政策、工作家庭衝突以及工作者身心健康之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莊鴻德(2001)。 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教育訓練實施、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與組織績效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葉爾雯(1991)。 影響雙生涯夫妻家庭與職業衝突的有關背景、情境及心理因素之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董明娟(2005)。主管領導風格與部屬角色衝突、工作滿意及組織公民行為之關連性研究-以中央政府會計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蔡愛慈(2007)。內部行銷、工作滿意度與組織創新關聯性之研究─以台南市稅捐稽徵處為例。長榮大學,臺南市。
蔡旭昇(1999)。企業訓練與發展。就業與訓練,17(5),3-7。
蔡明宏(2006)。公民營機構組成員工作滿意度量表之重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蘇明宏(2006)。壽險業務員人口因素與其教育訓練滿意度及工作效能關係之研究-以c保險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許士軍(1977)。工作滿足,個人特徵與組織氣候。 學報,(41),18-20。
許宏明(1996)。高科技產業的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央大學,桃園市。
許麗萍(2007)。大學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謝文全(2005)。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郭靜宜(2010)。工作資源、職家衝突及其後果:以工作負荷量為調節因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灣大學,臺北市。
鄔壽國(2012)。地方公務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活力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科技大學,臺中市。
鄧欣怡(2000)。 義工在組織中的學習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雄市。
鄭如惠(2012)。兼任行政職務對教師職家衝突及工作與家庭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立高中職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鄭茂洲(2011)。 淺談訓練遷移與評量工具。取自 http://ttqs102.breadth.com.tw/Menu_002_02_01.aspx?Member_ID=29138c2e50234cd1aea35d514a8cad60
鍾德馨(2007)。少子化趨勢對國民教育師資供需之影響與對策。學校行政,(49),254-271。
陳宜佳(2004)。 員工賦權知覺、服務補救表現、工作滿意度及離職傾向之相關性研究-以台灣某連鎖國際觀光旅館之附屬餐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陳建興(2015)。工作投入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教育訓練滿意度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怡樺(2005)。 旅館業教育訓練成效對員工組織承諾與工作滿足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君悅大飯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瑩珊(2012)。職家衝突因應策略與角色滿意之關連-以神經質人格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逸含(2013)。探討教育訓練滿意度與組織承諾關聯性之研究--以遠東百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顏良謀(2009)。中小學已婚女性教師角色間衝突與幸福感:休閒調適策略的緩衝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啟漢(2005)。台灣地區國際觀光旅館業教育訓練之實施及其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黃宇仲(2013)。不同領域大學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黃水成(2007)。薪酬管理、薪酬滿意度與工作滿意度的關聯探討-以國內某紡織石化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黃玉娟(2011)。加護病房專責與非專責醫師制度下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黃美鳳(2005)。臺北市大學教師的工作-家庭衝突及其對家庭生活滿意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英忠(1993)。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書局。
黃蘭鈺(2003)。 激勵因素、激勵制度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際觀光旅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英文部分
Adams, G. A., King L. A., & King, D. W. (1996). Relationships of Job and Family Involvement, Family Social Support, and Work-–Family Conflict With Job and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1(4).
Adams, J. S. (1963).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3), 422-436.
Baldwin, T. T. & Ford J. K. (1988). Transfer of train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onnel Psychology, 1(41), 63-105.
Babbie, E. (1998).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Belmont: Wadsworth. Ch. 3. 
Beehr & Newman (1978). 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iness: 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 review. Personnel Psychology, l(31), 665-699.
Buckley, P.,Garter, J. M.(2000).Knowledge management in global technology markets. Long Rang Planning,33(1), 27-29.
Bruck, C. S., & Allen, T. D.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negative affectivity, type A behavior, and work–family conflic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3(3), 457-472.
Byron, K. (2005).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its anteced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 ,67,169-198.
Campbell, John L. (1998) .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the role of ideas in political economy. Theory and Society 27, 377-409.
Campbell, J. P. (1988). Training design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 Campbell, J. P., Campbell, R. J., & Associates (Eds) . Productivity In Organizations ,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77-216.
Carlson, D. S., Kacmar, K. M., & Williams, L. J. (2000). 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work-family conflic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6, 249-276.
Costa, P. T., Jr.,McCrae, R. R.(1992).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PI-R)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Odessa, 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Inc.
Dessler, G. (1980).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 Contingence Approach 2nd Edition. New York:Prentice-Hall Inc.
Dunn, J.D. and Stephens, E.C. (1972). Management of Personnel: Manpower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Behavior. New York: MacGraw-Hill.
Duxbury, L. E. & Higgins, C. A. (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work-family conflic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6, 60-74. 
Frone, M. R., & Cooper, M. L. (1992).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Work-Family Conflict: Testing a Model of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7(1), 65-78.
Geurts, S. A. E. & Demerouti, E. (2003). Work/Non-Work Interface: A Review of Theories and Findings. The handbook of work and health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2, 279-312. 
Greenhaus, J. H., & Beutell, N. J. (1985). Sources of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rol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0(1), 76-88.
Gutek, B., Searle, S., & Klepa, L. (1991). Rational versus gender role-explanations for work–family conflic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6, 560–568.
Herman, J. B., & Gyllstrom, K. K. (1977). Working men and women: Inter-and intra-role conflict.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4), 319-333.
Herzberg F. Mausner, B. Synderman, B. S. (1959).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Wiley & Sons, Inc.
Hoppock, R. (1935). Job Satisfaction. New York: Harper.
Kahn, R.L., Wolfe, D.M., Quinn, R.P., Snoek, J.D. & Rosenthal, R.A. (1964). Organizational stress: 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New York: Wiley.
Kanter, R. M. (1977). Men and women of the corpo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Kirkpatrick, D. L.(1994).Evaluation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oehler.
Kossek, E. E., & Ozeki, C. (1998). Work-family conflict, policies, and the job-life satisfaction relationship: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human resources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3, 139-149.
Lawire (1990). Differentiate between train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sonal Journal, 6944.
Lim, D. H. & M. L. Morris(2006). Influence of trainee characteristics, instructional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on perceived learning and training transfe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17(1), 85-115. 
Locke, E. A. (1973). Satisfactions and dissatisfactions among white collar and blue collar employe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867-76.
Locke, E. A. (1969).What i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8247-289.
Maslow, A. H. (1943).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307-396.
McGehee, W.& Thayer, P. W (1961). 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New York:Wiley.
Michel, J. S., & Clark, M. A. (2009). Has it been affect all along? A test of work-to family and family-to-work models of conflict, enrichment, and satisfac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7, 163-168. 
Michel, J.S., Kotrba, L.M., Mitchelson, J.K., Clark, M.A., Baltes, B.B. (2010). Antecedents of work–family conflict: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2), 689–725.
Nadler (1984).The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Netemeyer, R.G., Boles, J. S. & McMurrian, R. (199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family-work conflict scal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1, 400-410.
Noe, R. A.,Schmitt, N. (1986). The influence of trainee attitudes on training effectiveness: Test of a model.. Personnel Psychology, 39497-523.
Poelmans, S., O’Driscoll, M., & Beham, B. (Eds.) (2005). Work and family :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erspective. Mahwah: Erlbaum.
Rantanen, J., Pulkkinen, L.,& Kinnunen, U.(2005).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 Longitudinal View. Journa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6(3), 155-166.
Robbins, S. P. (1990). Input, process, output: A model for evaluation training.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44(3),41-43.
Robert Hoppock (1977). Job Satisfaction, New York: Aron Press. 
Ronald B. Morgan & Wendy J. Casper, (2000). Examining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participant reactions to training: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11 (3),301-31. 
Seibert, J. S. &., M.L. (2001). The five factor models of personality and career succes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81-21.
Stephen P. Robbins(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Sung Heum Lee & James A. Pershing (2002). Dimensions and design criteria for developing training reaction evaluation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5(2), 175-197.
Vroom, V. H. (1964).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Wiley.
Weiss, D., Dawis, R., England, G.,& Lofquist, L.(1967). Manual of 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Minnesapolis. Min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Industrial Relations Center.
Wexley, K. N., & Latham, G. P. (1981). Developing and Training Human Resources in Organizations. Glenview, Illinois: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Wexley, K.N. & Yukl, G.C. (1977).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Personnel Psychology. Homewood,Ⅲ:Richard D. Irwin.
Yusuf M. Sidani, Zeina T. Al Hakim(2012).Work–family conflicts and job attitudes of single women: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3(7), 1376–139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