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2201222034400
DOI 10.6846/TKU.2012.00005
論文名稱(中文) 臺灣現代山岳詩發展研究──以1949年至2011年為範疇
論文名稱(英文)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Modern Mountain Poetry- From 1949 to 2011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1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籃閔釋
研究生(英文) Min-shih Lan
學號 69701032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12-27
論文頁數 10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金蘭
委員 - 莊祖煌
委員 - 侯如綺
關鍵字(中) 現代詩
山岳詩
山岳活動
臺灣山岳
鄭愁予
劉克襄
關鍵字(英) modern poetry
mountain poetry
mountaineering activity
mountains in Taiwan
Zheng Chou-yu
Liu Ke-hsia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臺灣是一座多山的島嶼,自戰後1949年以來,山岳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低迷,隨著救國團與山岳協會等團體的努力,逐漸發展起來,於1970年代達到鼎盛,加上森林遊樂區與國家公園的設立,使得臺灣的山岳旅遊也相當方便。然而相較於海洋詩、都市詩等文類,山岳詩卻鮮少受到重視,不僅創作量少,連相關研究也相當少見,這是一個很令人疑惑的現象。
    雖然詩作稀少,但是在1949年到2011年之間,自鄭愁予開始,陸續有詩人書寫山岳詩作,而到了2008年劉克襄的《巡山》出版,終於有了第一本全本都是山岳詩的詩集。這表示山岳詩確實有值得去書寫的地方。為了瞭解臺灣山岳詩的發展與特色,筆者認為透過臺灣山岳活動的發展歷程,以及詩人與山岳活動環境的互動去探討臺灣現代山岳詩是有其必要的。
    為了從眾多詩作中析分出山岳詩,因此第一章將對臺灣現代山岳詩進行界義,並且尋求山岳活動與山岳詩發展的適合的分期方式,筆者將臺灣現代山岳詩依臺灣的山岳活動發展分出四個階段:臺灣山岳探險期、臺灣山岳旅遊期、專業化登山期、玉山運動期。第二章到第五章則針對各期的山岳活動、環境以及在這之中所出現的山岳詩作進行討論。最後在結論架構起一個臺灣現代山岳詩的發展歷程,並且從中找尋臺灣山岳詩的特色及其發展的可能性。
英文摘要
Taiwan is a mountainous island. Ever since 1949, after the WWII, mountaineering activity has gone through a gloomy period. After then, with the effort of China Youth Corps and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s, it has reached a peak during the 1970s. Moreover, the set up of national forest recreation areas and national parks has made mountaineering travel in Taiwan more convenient. Even though, compare to ocean poetry, city poetry, and other poetry, mountain poetry has gained less attention. The fact presents not only on a little number of poetic creations but also the rarity of relative researches. This is really a confusing phenomena.
 Despite such small amount of writings, during 1949 to 2011, started from Zheng Chou-yu, there has seen mountain poetic writings being written one after another. However, it is not until 2008, when Liu Ke-hsiang published “Mountains”, that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mountain poetry appeared. The publication signifies the very value of writing mountain poetr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attributes of mountain poetry,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address mountain poetry through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mountaineering activity in Taiwa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et and mountaineering environment.
 With an aim to classify mountain poetry out of many groups, chapter 1 defines what is Taiwan modern mountain poetry. This is followed by an attempt to divide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mountaineering activity and mountain poetry in sections appropriate, which consist of the following: mountaineering adventure in Taiwan, mountaineering travel in Taiwan, professional mountaineering, Mt. Jade movement.
 In chapter 2 to chapter 5, we focus on discussing mountain poetry that are written during every period, as well as mountaineering activity and the environment. Finally a developing process of Taiwan modern mountain poetry is structured. In so doing it seeks for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mountain poetry and its future possibilit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前言………………………………………………………………………1
第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前人研究回顧……………………………………………………………2
第三、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4

第一章  山岳詩的定義………………………………………………7
第一節、山岳詩可能涉及的文學界域………………………………………8
一、自然文學……………………………………………………………9
二、地誌文學……………………………………………………………10
三、旅遊文學……………………………………………………………11
四、原民文學……………………………………………………………12
第二節、與其他相近的文學界域比較………………………………………13
	一、山岳詩與山岳書寫…………………………………………………13
	二、山岳詩與山水詩……………………………………………………14
	三、山岳詩與原民文學…………………………………………………16
第三節、探討文本的時空界定…………………………………………………17
第四節、臺灣現代山岳詩的定義………………………………………………19

第二章  臺灣山岳探索期(1949-1966)……………………………21
第一節 戰後臺灣的登山活動 ………………………………………………21
第二節 鄭愁予的山岳探索 …………………………………………………23
第三節 《五嶽記》的重要性…………………………………………………25
	一、最早集中書寫的山嶽詩……………………………………………26
	二、臺灣登山史的見證者………………………………………………26
	三、鄭愁予詩風的轉變點………………………………………………28
	四、開拓山岳詩書寫主題的多樣性……………………………………31

第三章  臺灣山岳旅遊期(1964-1990)………………………………37
第一節 山岳旅遊的發展……………………………………………………37
	一、救國團與青年登山…………………………………………………37
	二、森林遊樂區的開放…………………………………………………38
	三、國家公園的建置……………………………………………………40
第二節 當山岳詩碰上旅遊詩………………………………………………41
	一、救國團活動下的山岳詩……………………………………………41
	二、山林旅遊的山岳詩…………………………………………………43
第三節 山岳旅遊期山岳詩作單一化的原因…………………………45
	一、山岳活動環境的影響………………………………………………46
	二、當時的文學發展環境………………………………………………47
第四節 逃離城市的山岳詩…………………………………………………48
	一、焦桐的山岳寫生……………………………………………………49
	二、林彧的山水隱逸……………………………………………………50

第四章  專業化登山期(1990-2011)……………………………54
第一節 專業的巡山路………………………………………………………55
一、	自然意識……………………………………………………………55
二、「古道」熱、長………………………………………………………56
第二節 巡山人劉克襄………………………………………………………57
第三節 從《最美麗的時候》到《巡山》…………………………………59
	一、《最美麗的時候》……………………………………………………59
	二、《巡山》………………………………………………………………63
第四節 當自然、人文與現代詩相遇的《野地集》………………………73

第五章  玉山運動期(1997-2011)………………………………75
第一節 玉山存在的意義……………………………………………………75
	一、日治以前的玉山……………………………………………………75
	二、日治下的「新高山」………………………………………………76
	三、戰後玉山象徵的變化………………………………………………77
	四、玉山運動的發起……………………………………………………78
第二節 路寒袖的「玉山學」與《玉山詩集》……………………………80
	一、何謂「玉山學」?…………………………………………………80
	二、《玉山詩集》中的幾種特殊意象…………………………………81
三、《玉山詩集》中的臺灣精神與期許………………………………84
第三節 《玉山詩集》的標誌性……………………………………………87

結論……………………………………………………………………89
一、構築臺灣山岳詩史………………………………………………………89
二、臺灣山岳詩的特色………………………………………………………92
	(一)寫景之必要………………………………………………………92
	(二)人文關懷的展現…………………………………………………93
三、臺灣山岳詩的困境與可能性……………………………………………93
	(一)山岳詩作文本缺乏的可能原因…………………………………94
	(二)臺灣現代山岳詩發展的可能性…………………………………95

參考文獻………………………………………………………………98

圖示
圖一、臺灣現代山岳詩所涉及的文學界域示意圖…………………………………………9
圖二、山岳書寫、山岳詩、山岳散文關係圖……………………………………………14
圖三、山水詩與山岳詩書寫內容面向示意圖……………………………………………16
圖四、山水詩與山岳詩書寫對象範圍示意圖……………………………………………16
圖五、山岳詩與原民文學的關係…………………………………………………………17
圖六、臺灣山岳活動發展分期……………………………………………………………19
圖七、臺灣現代山岳詩發展分期…………………………………………………………92
參考文獻
一、文學著作
白靈:《愛與死的間隙》,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9月10日,初版。
向陽:《亂》,北縣:印刻出版,2005年7月,初版。
瓦歷斯‧諾幹:《想念族人》,臺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8月10日,初版二刷。
瓦歷斯‧諾幹:《伊能再踏查》,臺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初版。
余光中:《蓮的聯想》,臺北:大林出版社,1997年10月1日,再版。
余光中:《夢與地理》,臺北:洪範書店,1990年6月,初版。
余光中:《五行無阻》,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1月10日,初版三刷。
余光中:《高樓對海》,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7月10日,初版。
林彧:《鹿之谷》,臺北:漢藝色研,1988年9月,二版。
周夢蝶:《還魂草》,臺北:領導出版社,1987年7月1日,四版。
焦桐:《咆哮都市》,臺北:漢光文化,1988年6月30日,初版。
焦桐:《焦桐世紀詩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0年5月20日,初版。
焦桐:《焦桐詩集:一九八○~一九九三》,臺北:二魚文化,2009年8月,初版。
蓉子:《橫笛與豎琴的晌午》,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3月,增訂2版。
蓉子:《眾樹歌唱──蓉子人文山水詩粹》,臺北:萬卷樓,2006年6月,初版。
路寒袖:《玉山詩集》,臺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5月,初版。
孫大川主編:《臺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
      年3月,初版。
鹿野忠雄著,楊南郡譯:《山、雲與蕃人》,臺北:玉山社,2000年2月,初版。
張默:《獨釣空濛》,臺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7月10日,初版。
陳福成:《尋找一座山》,臺北:慧明文化,2002年12月,初版。
詹澈:《海浪和河流的隊伍》,臺北:二魚文化,2003年4月,初版。
楊南郡、徐如林:《與子偕行》,臺北:晨星出版社,1993年4月。
劉克襄:《自然旅情》,臺北:晨星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劉克襄:《臺灣舊路踏查記》,臺北市:玉山社,1995年5月。
劉克襄:《快樂綠背包》,臺北:晨星,1998年,初版。
劉克襄:《福爾摩沙大旅行》,臺北:玉山社,1999年10月。
劉克襄:《安靜的遊蕩:劉克襄旅記》,臺北:皇冠,2001年。
劉克襄:《大山下,遠離臺三線》,臺北:皇冠,2004年。
劉克襄:《最美麗的時候》,臺北:大田出版,2001年,初版。
劉克襄:《巡山》,臺北:愛詩社,2008,初版。
趙天儀:《荒野的擁抱》,臺中:臺中市文化局,2009年11月,初版。
蔡秀菊:《野地集~當自然、人文與現代詩相遇》,臺中:臺灣生態學會,2007年1月,
    初版。
鄭愁予:《窗外的女奴》,臺北:十月出版社,1967年,初版。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Ⅰ》,臺北:洪範書店,1979年9月,初版。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Ⅱ》,臺北:洪範書店,2004年1月,初版。
羅青:《吃西瓜的方法》,臺北:幼獅文藝社,1972年10月10日,初版。
蕭蕭:《雲邊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7月10日,初版。
讓阿淥‧達入拉雅之:《北大武山之巔-排灣族新詩(i cingur i tjagaraus)》,臺中:晨星出版社,2010年10月30日,初版。

二、專書
丁威仁:《戰後臺灣現代詩史論》,臺中:印書小舖,2008年9月,初版。
文訊雜誌社:《臺灣現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臺北:文訊雜誌社,1996
      年,初版。
王一婷:《臺灣的古道》,北縣:遠足文化,2002年05月,初版。
王國瑞:《森林遊樂》,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5版。
古繼堂:《簡明臺灣文學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
朱雙一:《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1年5月,初版。
伍蠡甫:《山水與美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初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初版。
李筱峰、林呈蓉:《臺灣史》,北縣: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二版五刷。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11月,初版。
孟樊:《當代臺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文化,1995年,初版。
林枚君:《臺灣登山一百年》,臺北:玉山社,2008年7月,初版。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臺北:爾雅出版社,1986年,初版。
張默:《臺灣現代詩編目》,臺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1月20日,二版。
張雙英:《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臺北:五南圖書,2006年,初版。
黃炫星:《臺灣的古道》,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1年,初版。
須文蔚主編:《文學@臺灣:11新銳臺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臺灣文學》,臺南:臺灣
      文學館,2008年9月,初版。
陳佩周:《臺灣山岳傳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
楊秋霖:《臺灣的國家森林遊樂區》,北縣:遠足文化,2004年10月,初版二刷。
楊建夫:《臺灣的山脈》,北縣:遠足文化,2001年11月,初版。
臺大登山社,何英傑編:《丹大札記》,臺北:玉山社,1999年6月1日,初版。
魏宏晉:《臺灣的國家公園》,北縣:遠足文化,2002年05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
王文進:〈中國自然山水文學的三部曲〉,《中外文學》第26卷第6期(1997年11月),
    頁75-82。
初安民:〈一無恚恨地航行:評焦桐《咆哮都市》〉,《聯合文學》第5卷第5期,頁203-204。
李瑞騰:〈逐漸建立一個自然寫作的傳統──李瑞騰專訪劉克襄〉,《文訊》第134期(1996
    年12月),頁93-97
李嘉瑜:〈試論孫元衡的臺灣山水詩〉,《中國文化月刊》第186期,1995年4月,頁70-80。
吳明益:〈且讓我們蹚水過河:形構臺灣河流書寫/文學的可能性〉,《東華人文學報》
    第9期(2006年7月),頁177-214。
林文月:〈中國山水詩的特質〉,《中外文學》第3卷第8期(1975年1月),頁152-179。
林煥彰:〈詩與山岳──為上天恩賜的山岳之國而書寫〉,《乾坤詩刊》第58期(2011
        年4月),頁6。
林淑華:〈鄭愁予詩中的山水〉,《中國語文》第93卷第6期(2003年.12月),頁69-84
高大鵬:〈幽魅的詩情──評焦桐「咆哮都市」〉,《文訊》第38期(1988年10月),頁
        181-183。
麥穗:(自然就是美──讀蓉子詩集《眾樹歌唱》有感),《葡萄園詩刊》第176 期(2007
   年11月),頁49-51。
陳大為:〈想像與回憶的地誌學--論辛金順詩歌的原鄉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第9
    期(2006年6月),頁87-101。
陳敬介:〈一個著人議論的靈魂--鄭愁予「浪子麻沁」探析〉,《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
    七期(1997年.9月),頁466-477。
陳祖彥:〈山的詮釋者──詩人鄭愁予〉,《幼獅文藝》,第83卷第1期,(1996年1月),
    頁8-10。 
陳鵬翔:〈中英山水詩理論與當代中文山水詩的模式〉,《中外文學》第20卷,第6期(1991
    年11月),頁96-135。
楊建夫、黃一元、林大裕:〈從自然地理談山的界定〉,《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
            論文集》第九屆(臺北:大專登山聯盟,2005年),頁44-57。
楊南郡主講,〈臺灣古道的性質與近況〉,收錄於〈第九十六回臺灣研究研討會紀錄〉,《臺
      灣風物》第44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182-183。
鄒欣寧:〈攤開冒險家的觀察地圖──專訪劉克襄先生〉,《文訊》第221期(2004年3
    月),頁122-126。
廖祥荏:〈一剪青絲融於雲的淨土──愁予山嶽詩評析〉,《中國語文》第88卷第3期(2001
    年3月),頁78-84。
潘麗珠:〈蓉子自然詩美學探究〉,《國文學報》第26期(1997年6月),頁179-206。
樊洛平:〈永遠的青鳥──女詩人蓉子訪談記〉,《葡萄園詩刊》第145期(2000年2月),
    頁98-105。
劉正偉:〈《鄭愁予詩集Ⅰ》之山嶽詩析論〉,《育達學院學報》第16期(2008年8月),
    頁1-20。
簡婉姿:〈重新認識臺灣──論劉克襄的自然旅記〉,《國文天地》第19卷第5期(2003
    年10月),頁75-82。
藍建春:〈自然烏托邦中的隱形人──臺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臺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6期(2008年4月),頁225-271。

四、報紙
陳芳明:〈方向未明的聲音──讀焦桐詩集《咆哮都市》〉,《自立晚報》(1988年12月
    18日,第6版「出版與讀書」)。
徐望雲:〈焦桐與鄭愁予"寫山詩"之比較〉,《太平洋日報》(1989年6月8日,第12
    版「文藝春秋副刊」)。
路寒袖:〈剛毅木訥的詩格──談談焦桐的詩集「咆哮都市」〉,《臺灣新聞報》(1988年
    8月21日,「西子灣副刊」)。
瘂弦:〈兩岸蘆花白的故鄉──詩人鄭愁予的創作世界〉,《聯合報》(1980年5月28日,
   第12版「聯合副刊」)。
劉克襄:〈你所不知道的鄭愁予〉,《中國時報》(1995年10月22日,第39版「人間副
    刊」)。
羈魂:〈阿里山詩抄〉,《聯合報》(1990年8月21日,第29版「聯合副刊」)。

五、學位論文
田運良:《劉克襄自然書寫裡的旅行印/意象》,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梁銘浩:《殖民意識、象徵地景與城市轉向——臺灣現代山岳書寫中的文化意識研究》,
    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譚靜梅:《光復後臺灣地區登山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以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為中心》,
    桃園: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羅時成:《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