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408201910085900
DOI 10.6846/TKU.2019.00355
論文名稱(中文) 馬來西亞培正中學的客語現象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Hakka Culture in Pei Tsin High School, Malaysi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林慧娟
研究生(英文) Huy-Cian Lim
學號 60402502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6-17
論文頁數 10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建淳
委員 - 徐雨村
委員 - 曹淑瑤
關鍵字(中) 華裔籍貫語
馬來西亞
培正中學
客語現象
關鍵字(英) Chinese Dialects
Malaysia
Pei Tsin High School
Hakka Dialec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於早期的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各個華裔籍貫聚群而居,界線分明。當時,華裔籍貫語是各籍貫華人的生活語言,亦是身份的象徵。在19世紀初,馬來西亞始有華人私塾的相關記載,學校以華裔籍貫語來教學。直至20世紀初,華校因受中國的影響,其教學語言經歷了漫長的轉變過程,由華裔籍貫語逐漸過渡到華語。爾後數十載,華裔籍貫語和華語勢均力敵,共存於馬來西亞華社中。直至20世紀80年代,馬來西亞華社效仿新加坡推行“多講華語,少說方言”的推廣華語運動,從此有華校禁止說華裔籍貫語的規定。在此階段,馬來西亞的華裔籍貫語深受重挫。這項禁令持續了30幾年,於近幾年才陸續有個別的華校解禁方言。本論文研究馬來西亞華裔籍貫語,在社會結構的變遷,觀念的轉變等因素的影響下,華裔籍貫語的局勢轉變,目前現況,未來走向。
  為深入了解華校禁說華裔籍貫語的衝擊,本研究主要聚焦於華校這一場所。筆者從沙巴古達培正中學著手,因這間學校雖有禁止在校說華裔籍貫語的校規,卻多年來沒有實際推行。加之沙巴古達以客家人佔多數,客語在當地是強勢的語言之一。故位於該地區的培正中學有師生在校使用客語的現象。研究培正中學的客語現象,既可得出華校禁說華裔籍貫語的影響,又能看到華裔籍貫語在校的使用情況。再加上,培正中學的師生種族籍貫多元,可提供各式各樣的研究樣本。本文期許能從現況找出華裔籍貫語的問題癥結,從現在去推知未來可能面對的問題。
  在此研究中發現,華校在華裔籍貫語的推廣方面,其效果有限。因為學校仍是以教學為核心,主要使用馬來西亞語、華語、英語這類教學媒介語,用華裔籍貫語溝通的機會有限。華校允許在校使用華裔籍貫語,其成效主要是改變原先對華裔籍貫語的舊有觀念,提高對華裔籍貫語的認同感。培正學生的華裔籍貫語能力,與家庭和社會環境的語言習慣更密切相關。如要推廣華裔籍貫語,應是整個華人社會的共同責任。
英文摘要
In the early days,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Malaysia lived in groups segregated by place of origin. The Chinese dialects served not only as the colloquial and everyday language of the respective communities but also as a symbol of identity. Records show that Chinese private schools existed in Malaysia as early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used Chinese dialects as the mediums of instruction. In the early 1900s, the Chinese schools, under the influence from China, underwent a lengthy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slowly transitioning from Chinese dialects to Mandarin. In the decades after, Chinese dialects and Mandarin coexisted in equal importance among the Malaysia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1980s, the Chinese society in Malaysia, following the footsteps of their Singaporean counterpart, promoted the use of Mandarin through the “Speak more Mandarin, speak less dialects” campaign, and rules forbidding the use of Chinese dialects were introduced in Chinese schools. During this period, Chinese dialects suffered a severe setback in Malaysia. The ban lasted for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and it was not until recent years that some Chinese schools relaxed the rule and allowed the use of Chinese dialects in school.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usage of Chinese dialects in Malaysi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anges in societal structure and thoughts, both its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In order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of rules forbidding the use of Chinese dialects in Chinese schools, this study took a focus on the Chinese school settings. The Pei Tsin High School in Sabah was chosen as a point of entry in view of its lack of enforcement of the Chinese dialect ban despite being a school regulation for years. In addition, the Hakka people constitutes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in Kudat, and the use of Hakka dialect is prevalent among the local community, including in the school compound of Pei Tsin High School by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By studying the use of Hakka dialects in Pei Tsin High School, insights could be gained into both the impact of the dialect ban in Chinese schools as well as the use of Chinese dialects in schools. Moreover, Pei Ts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of diverse ethnic origins and thus provided a rich and heterogenous sample for the study. This thesis aims to identify the crux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Chinese dialects and predict the threats that might arise in the fu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study findings revealed that Chinese schools have limited effectiveness in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dialects. As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main the core activities in the Chinese schools, the standard mediums of instruction such as Malay, Mandarin and English are predominantly used, with limited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cate in Chinese dialects. The key impacts of schools allowing the use of Chinese dialects are in altering the old perceptions about Chinese dialects and in improving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hinese dialects among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the Chinese dialect-speaking ability of Pei Tsin students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anguage habits of their famil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dialects should be a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錄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旨趣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5
第二章 華裔籍貫與華文學校	7
第一節 從方言學校至華文學校	7
第二節 古達客家人的歷史與發展	12
第三章 培正中學師生的客語能力與發展	20
第一節 培正中學學生的種族籍貫和客語基礎分析	20
一、 培正中學學生的種族和籍貫	20
二、 學生入學培正中學前的客語基礎	25
第二節 培正中學的客語環境	30
一、 培正中學的校內客語環境	30
二、 培正學生與古達社會的交流與互動	38
第三節 培正中學客語環境的影響	41
一、 就讀培正中學期間,學生掌握基礎客語	41
二、 培正學生的客語能力	46
三、 培正學生如何看待在校使用籍貫語	54
四、 培正學生的母語認同	62
第四章 馬來西亞華裔籍貫語的未來發展	68
第一節 培正客家學生的客家文化危機	68
一、 培正客家學生的客語口語能力與其他語言之比較	68
二、 培正客家學生在思考時所用的語言	71
三、 培正學生對客語的喜好程度	74
四、 培正客家學生對客家風俗習慣的了解程度	79
第二節 馬來西亞華裔籍貫語的出路	80
一、 為華裔籍貫語正名	81
二、 以影視作品推廣華裔籍貫語言和文化	82
三、 落實華裔籍貫語的教學系統化	87
第五章 結論	90
參考書目	92
附錄一 調查問卷(學生版)	95
附錄二 調查問卷(教師版)	98
附錄三 校園解禁講方言相關報導	100
 
圖目錄
圖 1羅天爵路( Road Lo Thien Chok)	19
圖 2培正中學學生的種族和籍貫比例圖	20
圖 3培正中學古達本地生的種族與籍貫	22
圖 4 培正中學沙巴其他地區學生的種族與籍貫	23
圖 5培正中學來自其他州屬的學生及其種族與籍貫	24
圖 6學生在就讀培正中學前,會否聽客語	25
圖 7學生在就讀培正中學前,會否說客語	25
圖 8就讀培正中學前,學生原來就會聽和原來就會說客語的百分比	27
圖 9就讀培正中學前,學生原來就會聽和原來就會說客語的百分比	29
圖 10培正老師在教課時,會否穿插一些客語	31
圖 11培正學生在校使用客語的現況	33
圖 12比較培正中學的客家學生,其在校使用客語的百分比,和入學培正前原來就會說客語的百分比	37
圖 13培正學生在募捐、義賣、打工籌款時,常會用到的語言	39
圖 14募捐、義賣、打工籌款時,常用到客語的培正學生,其種族籍貫比例	40
圖 15在培正中學,學生需時多久學會聽客語	41
圖 16在培正中學,學生需時多久學會說客語	42
圖 17在培正中學,學會客語的學生人數	43
圖 18在培正中學學會客語的學生,其客語掌握程度	44
圖 19培正學生會否在華語句子中參雜客語詞彙	45
圖 20培正學生在華語句子中參雜客語詞彙的頻率	45
圖 21培正學生的客語聽力	46
圖 22培正學生的客語口語能力	47
圖 23培正華裔或華裔混血生的客語聽力	48
圖 24 培正華裔或華裔混血生的客語口語能力	49
圖 25老師如何看待,培正學生客語能力近年來的變化	53
圖 26學生如何看待培正中學,允許學生在校內說籍貫語	54
圖 27各種族籍貫的學生,如何看待培正中學允許學生在校說籍貫語	55
圖 28各班級年級的學生,如何看待培正中學允許學生在校說籍貫語	57
圖 29培正學生如何看待老師在教課時,穿插客語	58
圖 30各種族籍貫的培正生,如何看待老師在教課時,穿插客語	59
圖 31各班級年級的培正生,如何看待老師在教課時,穿插客語	60
圖 32培正學生,反對學生在校內說籍貫語與反對老師教課時穿插客語的人數示意圖	61
圖 33培正客家學生的母語認同	63
圖 34培正非客家學生的母語認同	64
圖 35培正客家學生說得最好的語言	69
圖 36培正非客家學生說得最好的語言	69
圖 37培正客家學生在思考時所用的語言	72
圖 38培正客家學生比較喜歡說華語或客語	74
圖 39培正華裔非客家學生和其他種族學生比較喜歡說華語或客語	75
圖 40培正客家學生對客家風俗習慣的了解	79
圖 41《優賓怡賓》(Upin & Ipin),農曆新年舞獅採青的劇照	84
圖 42《優賓怡賓》(Upin & Ipin),《光明節》系列的劇照 	84
圖 43馬來西亞式《客家版延禧攻略》劇照	85

表目錄
表 1培正中學的13位老師,與校內學生溝通用的語言	32
表 2培正中學的學生社團種類與名稱	38
表 3華裔和華裔混血生的客語聽力比例	48
表 4華裔和華裔混血生的客語口語能力比例	50
表 5各年級的客家學生自評其客語聽力	51
表 6各年級的客家學生自評其客語口語能力	52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1.	麥留芳:《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年。
2.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一分冊》,馬來西亞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98年7月。
3.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二分冊》,馬來西亞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99年11月。
4.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四分冊》,馬來西亞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2003年11月。
5.	顏清湟:《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年10月。
6.	陳荊和、陳育崧編:《新加坡華文碑銘集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2年。
7.	何國忠主編:《承襲與抉擇 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 文化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2001年12月。
8.	葉翰杰、余裕忠、翁詩健編:《華小建校、遷校和微型華小資料集》,馬來西亞雪蘭莪: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2009年5月。
9.	蕭新煌:《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台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11年7月。
10.	祝秀俠主編:《華僑志·總志》,台北:華僑志编纂委員會,1964年7月。
11.	高崇雲、高欣:《東南亞華人與華文教育》,台北:中華工商研究院,2007年2月。
12.	張維安:《思索臺灣客家研究》,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12月。
13.	張維安:《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 東南亞與臺港澳》,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12月。
14.	林遠輝、張應龍:《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史》,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
15.	李元瑾主編:《新馬華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2002年6月。
16.	林勇:《馬來西亞華人與馬來人經濟地位變化比較研究(1957-2005)》,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17.	謝明蓉主編:《靜水流深·東南亞廿客家良材》,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18.	劉文榮:《馬來西亞華人經濟地位之演變》,台北市:世華經濟出版社,1988年4月。
19.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八》,台北市:文歷哲出版社,1982年2月)。
20.	何鳳嬌:《東南亞華僑資料彙編(一)》,台北縣:國史館,1999年3月。
21.	何鳳嬌:《東南亞華僑資料彙編(二)》,台北縣:國史館,2003年11月。
22.	教總教育研究中心:《華文中學改制專輯》,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2000年11月。
23.	客家委員會《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2017。
二、	論文
1.	黃建淳〈18世紀西婆羅洲華人公司的特性〉,《淡江史學》第23期(2011年9月),頁189-203。
2.	徐雨村〈砂拉越客家研究〉,《全球客家研究》,第6期,2016年5月,頁33-43。
3.	曹淑瑤〈民族認同與母語教育:戰後砂拉越地區華文中學之研究〉,《台灣東南亞學刊》,8 卷 1 期,2011年,頁27-64。
4.	曹淑瑤、張曉威〈馬來西亞國民型華文中學之研究:以沙巴亞庇中學為例〉,《國史館館刊》,2018年9月,頁79-105。
5.	古鴻廷、曹淑瑤〈戰後馬來亞地區閩南人與華文教育之發展〉,發表日期不詳。
6.	曹淑瑤〈沙巴古達客家移民的母語與文化傳承之研究研究報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104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劃,2015年。
7.	黃子堅〈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教會與沙巴州的客家族群〉,《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台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11年7月,頁367-402。
8.	廖致苡〈馬來西亞沙巴州山打根客家人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2015。
9.	林開忠〈日常生活中的客家家庭:砂拉越石山與沙巴丹南客家家庭與日常生活〉,2011。
10.	胡愈寧〈客語生活學校國小學童客語使用及能力之分析〉,2008。
11.	徐超聖 ,李佳芬〈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客家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關西地區為例〉,2012。
12.	練春招〈馬來西亞柔佛州柔佛巴魯市士乃鎮的客家方言〉,《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
13.	陳湘琳、辜秋瑩〈馬六甲新村客家群體的口語使用、語言態度與方言群認同〉,《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 東南亞與台港澳》,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12月。
三、	英文參考文獻
1.	Richard Nelson Sokial,Colonial Townships in Sabah:Kudat and Its Northern Settlements(Sabah:Pertubuhan Akitek Malaysia(PAM)Cawangan Sabah,2016)。
2.	Evan K.W.Wong,“A Brief History of Kudat and St. Paul’s Anglican Church.” in St. Paul’s Anglican Church 100th Anniversary Souvenir Magazine(Kudat:St. Paul’s Anglican Church,2014)。
3.	S. N. Sridhar ; Kamal K. Sridhar,“The Syntax and Psycholinguistics of Bilingual Code Mixing,”Journal of Studies in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Volume 10, Number 1(Spring 1980): 203-215.
4.	Robert B. Zajonc, “The Attitudinal Effects of Mere Exp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 (June. 1968).
四、	網絡資訊
1.	李亞遨:〈五福書院之華教始源說〉,東方日報官網,2018年9月15日,網址是http://beta.orientaldaily.com.my/s/259836
2.	馬來西亞《光華日報》官網,〈消失的福建話10小學生僅3人懂〉,2019年2月8日報導,網址是:http://www.kwongwah.com.my/。
3.	馬來西亞《中國報》官網,〈校園解禁講方言·華校校長冀統一華語溝通 鼓勵學生在家講方言〉,2017年11月28日報導,網址是:http://www.chinapress.com.my/。
五、	沙巴古達田野調查記錄
(2018年1月14日至2018年2月4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