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1001200616310700 |
---|---|
DOI | 10.6846/TKU.2006.00190 |
論文名稱(中文) | Wiki系統評估與社群經營之研究-以維基百科為例 |
論文名稱(英文) | Wiki System Evaluation and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ment:A Case Study on Wikipedia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94 |
學期 | 1 |
出版年 | 95 |
研究生(中文) | 游忠諺 |
研究生(英文) | Chung-Yen yu |
學號 | 692070039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06-01-04 |
論文頁數 | 139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林信成
委員 - 歐陽崇榮 委員 - 張東淼 |
關鍵字(中) |
維基 維基百科 維基引擎 維基軟體 社群經營 維基系統 |
關鍵字(英) |
Wiki Wikipedia Wiki engine Wiki software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ment Wiki system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網際網路所帶來的資訊流通,已超越地理區域所劃分的世界,資訊藉由不同的呈現形式,深入每個人的生活裡,知識與資訊經由數位化技術的轉換,使得傳播更為快速,同時也讓資訊重組更加的容易,而wiki技術的產生源自於資訊組織技術的延伸,它原本是整理資訊之用,但隨著其開放合作的特性,近年來也產生其他用途,維基百科(Wikipedia)就是依據此項特性所衍生的wiki站台,從原始的小型站台,逐漸發展成社群,參與者也從個人,擴展為對寫作感興趣的人,並發展至具有一定規模的wiki社群。 本研究透過系統評估與比較相關的wiki系統,探討wiki 引擎技術,以作為Wiki系統建置之參考;並以個案研究了解維基百科如何提升社群成員的參與程度與如何整合成員所撰寫的內容並進行知識共享,除個案研究法外,輔以比較研究法與網路問卷調查等方式獲得研究資料,撰寫其研究結果,以得知wiki社群應如何達到健全發展目標,並藉此做為虛擬社群經營的參考依據。 |
英文摘要 |
The birth of 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us rapid information circulation which has expanded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of the world. Information penetrates into our daily lives by different forms.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gital techniques,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re circulated quickly and recombined easily at the same time. Wiki technology comes from the extension of information organizing technologies. It formally was used to arranging information. With its open co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it has produced new usages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 Wikipedia is a Wiki site founded based on this feature. It started as a propotype mini site, and developed into a community. The participants are individuals who are interested in writing, and now have developed into a mass scale of a Wiki community.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how to promote contribution of the community members of the Wikipedia, how to integrate what the members write and then share the knowledge that has been written and study related Wiki system techniques. In addition to case study, this study adopts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web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get data. The result not only helps us to know how Wiki community obtains their objective,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participants manage virtual community successfully.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圖 目次 VII 表 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3 第四節 研究架構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6 第六節 研究章節大要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wiki概念 9 第二節 wiki協作環境金三角模式 16 第三節 軟體平台評估與建置 19 第四節 社群經營與發展模式 23 第五節 維基百科(Wikipedia)簡介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1 第二節 資料來源 35 第四章 Wiki engine 系統評估 37 第一節 Wiki engine功能性比較分析 37 第二節 Wiki engine安裝與中文化環境建置比較分析 47 第三節 本章小結 74 第五章 維基百科社群經營 77 第一節 維基百科的獨特宗旨 77 第二節 維基百科在使用者凝聚力與互動性的重視 81 第三節 維基百科內容的整合與提升-條目質量提升計畫 89 第四節 維基百科在創造編輯者動機的實質做法-榮譽與激勵機制 90 第五節 維基百科發展上的困難 92 第六節 問卷調查分析 96 第七節 本章小結 11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wiki系統評估方面 121 第二節 維基百科社群經營方面 123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24 附錄一 參考文獻 127 附錄二 網路問卷內容 133 附錄三 安裝Wiki engine 測試環境 139 圖 目次 圖 1 研究流程 5 圖 2 wiki協作環境金三角模式 17 圖 3 問卷面向比例 33 圖 4 Wiki engine開發語言比例圖 38 圖 5 Wiki engine-UseMod的目錄結構圖 48 圖 6 UseMod的檔案結構-以「SandBox」為例 52 圖 7 Wiki engine-Oddmuse的目錄結構 53 圖 8 Oddmuse中文界面翻譯檔案儲存位置圖 55 圖 9 Oddmuse的檔案結構-以「沙盒」為例 56 圖 10 Wiki engine-MoinMoin的目錄結構 57 圖 11 MoinMoin的檔案結構-以「沙盒」為例 59 圖 12 Wiki engine-TWiki的目錄結構 60 圖 13 TWiki的檔案結構-以「維基」為例 62 圖 14 Wiki engine-PmWiki的目錄結構圖 63 圖 15 PmWiki的檔案結構-以「維基」為例 64 圖 16 Wiki engine-MediaWiki的目錄結構圖 65 圖 17 Wiki engine-PhpWiki的目錄結構圖 69 圖 18 Wiki engine-TikiWiki的目錄結構圖 72 圖 19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的性別比例 96 圖 20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的居住地比例 97 圖 21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的學歷比例 97 圖 22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的主要上網地點比例 98 圖 23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的每週上網時數比例 99 圖 24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參與中文維基百科時間 100 圖 25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得知維基百科的途徑 100 圖 26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申請帳號比例 101 圖 27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不願申請帳號因素的次數統計 101 圖 28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使用維基百科的搜尋功能的使用觀感 102 圖 29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是否具撰寫條目經驗 102 圖 30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何時開始撰寫頁面 103 圖 31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平時寫作量 104 圖 32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平均一天撰寫條目的時間 104 圖 33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撰寫維基百科的目的(受訪者可填多個答案) 105 圖 34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撰寫頁面時的困難(受訪者可填多個答案) 105 圖 35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認為文章被修改時的觀感 106 圖 36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認為文章被管理員刪除時的觀感 107 圖 37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對於維基百科的管理者在處理爭議性條目時的觀感 107 圖 38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曾經參與維基人聚會的比例 108 圖 39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參加維基人聚會的動機(使用者可填多個答案) 109 圖 40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未參加維基人聚會的原因 110 圖 41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平時與其他維基人聯繫的途徑(使用者可填多個答案) 110 圖 42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知道維基百科的激勵與榮譽等規範的比例 111 圖 43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對於維基百科榮譽制度的看法 112 圖 44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認為維基百科榮譽制度實際運作的問題 112 圖 45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是否會因為維基百科榮譽制度而持續撰寫條目或頁面 113 圖 46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具有管理員資格的比例 113 圖 47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認為管理者應具備的人格特質 (限管理者回答,可填多個答案) 114 圖 48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每天在維基百科花費最多時間的管理行為次數統計 (限管理者回答,可填答多個答案) 115 圖 49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處理爭議性的條目的常用方式(限管理者回答) 116 圖 50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認為目前維基人撰寫條目時的常見狀況(限管理者回答) 117 圖 51 問卷結果分析-當維基百科遭政治力封鎖時,對於維基百科的最重要影響 (限管理者回答) 117 表 目次 表 1 軟體品質的要素 20 表 2 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網站資源 29 表 3 Wiki engine採用的程式語言分類統計簡表 37 表 4 Wiki engine比較分析-以功能分類 38 表 5 前九大的Wiki engine 40 表 6 Wiki engine比較分析-從一般特色角度 42 表 7 Wiki engine比較分析-從頁面功能角度 42 表 8 Wiki engine比較分析-從編輯功能角度 44 表 9 Wiki engine比較分析-從連結特色角度 45 表 10 Wiki engine比較分析-從支援網頁標準角度 45 表 11 Wiki engine比較分析-從Windows安裝的支援性分析 46 表 12 Wiki engine比較分析-從擴充程式支援性分析 46 表 13 Wiki engine-UseMod的目錄結構意義 49 表 14 UseMod的部份設定檔-設定中文顯示的$HttpCharset變數 50 表 15 UseMod的訊息界面-中英對照表(部份) 51 表 16 Wiki engine-Oddmuse的目錄結構意義 54 表 17 Wiki engine-MoinMoin的目錄結構意義 58 表 18 Wiki engine-TWiki的目錄結構意義 60 表 19 TWiki的TWiki.cfg設定檔(部份)-設定整體安裝變數 61 表 20 TWiki的setlib.cfg設定檔(部份)-設定TWiki.cfg的儲存路徑 61 表 21 TWiki的TWiki.cfg設定檔(部份)-設定$useLocal與$siteCharset變數 62 表 22 Wiki engine-PmWiki的目錄結構意義 63 表 23 PmWiki的部份設定檔-設定整體環境$ScriptUrl與$PubDirUrl變數 63 表 24 PmWiki的部份設定檔-設定處理中文字的外掛擴充程式 64 表 25 Wiki engine-MediaWiki的目錄結構意義 66 表 26 Wiki engine-MediaWiki的資料庫結構 67 表 27 MediaWiki資料庫備份檔案名稱與意義 67 表 28 Wiki engine-PhpWiki的目錄結構意義 69 表 29 PhpWiki的部份設定檔-設定中文顯示的CHARSET變數與資料庫設定方式 70 表 30 Wiki engine-PhpWiki的資料庫結構 71 表 31 Wiki engine-TikiWiki的資料庫結構 73 表 32 Wiki engine比較分析-中文化環境建置 75 表 33 中文維基百科的興趣小組列表 83 表 34 中文維基百科的工作小組列表 84 表 35 維基人聚會參與人數簡要統計表 86 表 36 質量提升評分後之結果統計 90 表 37 維基榮譽簡表 92 表 38 問卷結果分析-受訪者每週上網時數表 98 表 39 Wiki engine比較-前八大Wiki engine推薦等級 122 |
參考文獻 |
一、圖書 1、 比爾‧蓋茲(Bill Gates)著;樂為良譯。新。擁抱未來。臺北市:遠流,1997年。 2、 吳琮璠、謝清佳合著。資訊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智勝文化,民國86年 3、 趙善中等編。軟體工程。台北市:儒林,2003年。 4、 John Hagel III, Arthur G. Armstrong 著;朱道凱譯。網路商機:如何經營虛擬社群。台北市:麥田,1998年。 5、 Leuf, Bo, and Cunningham, Ward. 2001. The Wiki way : quick collaboration on the Web. Boston ; London: Addison-Wesley. 6、 Mint(經營情報研究會) 著;周明憲譯。軟體工程實務-系統分析、設計與測試。台北縣:博碩文化,2004年。 7、 Tara M.Swaminatha,Charles R. Elden 合著;陳峰棋譯。無線通訊完全手冊。台北市:培生教育出版,2003年。 8、 Yin,R.K. 著;尚榮安譯。個案研究。台北市:弘智文化,1994年 二、期刊 1、 洪嘉培、袁心玫。「虛擬社群經營模式之探討-以優仕網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 第1卷第1期(民國90年7月):頁45-71。 2、 Burrow, Andrew L. 2004. Negotiating access within Wiki: a system to construct and maintain a taxonomy of access rules.Santa Cruz, CA, USA ed.ACM Press. 3、 Dyrli, Odvard E. 2004. Odvard Egil Dyrli on Wiki Sites. District Administration 40, no. 12:70-70. 4、 Rick Wayne. 2005. The Wiki Way. Software Development 13, no. 4:30-33. 三、研討會論文 1、 林信成、陳瑩潔。”Wiki協作系統在數位典藏內容加值之應用研究”。TANET2005。 四、碩士論文 1、 吳國豪。「網際網路虛擬社群象徵互動之探索-以irc.hinet.net」。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2、 楊雲光。「參與動機、互動類型與忠誠計畫對虛擬社群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3、 廖元禎。「虛擬社群創新採用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五、網路資源 1、 中華電信研究所。網路問卷e點靈。<http://qqq.cht.com.tw/webform/index.htm> (2005年11月23日)。 2、 淡江大學資圖所數位典藏計畫小組。台灣棒球維基館。2005年4月14日。<http://twbsball.dils.tku.edu.tw/> (2005年4月14日)。 3、 維基百科。GNU自由文檔許可證。2003年3月4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GNU自由文檔許可證/>(2005年10月25日)。 4、 維基百科。Nupedia。2003年8月16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Nupedia/> (2005年9月30日)。 5、 維基百科。維基百科。2003年3月19日。<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B%B4%E5%9F%BA%E7%99%BE%E7%A7%91&variant=zh-tw/> (2005年9月29日) 6、 維基百科。特殊頁面:用戶列表。<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3AListusers&group=sysop&limit=1000/> (2005年9月15日)。 7、 維基百科。Wikipedia:管理員。2003年6月14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管理員/> (2005年9月15日)。 8、 維基百科。Wikipedia:方針與指引。2002年11月9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方針與指引/>(2005年9月15日)。 9、 維基百科。Wikipedia:互助客棧。2004年11月1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互助客棧/>(2005年9月15日)。 10、 維基百科。Wikipeida:中性的觀點。2003年2月21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中性的觀點/> (2005年9月25日)。 11、 維基百科。Wikipedia:文明。2005年5月9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 Wikipedia:文明/>(2005年12月23日)。 12、 維基百科。Wikipedia:即時聯繫維基人。2004年2月19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即時聯繫維基人/>(2005年11月30日)。 13、 維基百科。Wikipedia:條目質量提升計劃。2004年5月17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 Wikipedia:條目質量提升計劃/>(2005年9月5日)。 14、 維基百科。Wikipedia:聊天室。2005年12月23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 Wikipedia: 聊天室/>(2005年12月24日)。 15、 維基百科。Wikipedia:維基人工作小組列表。2005年4月14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 Wikipedia: 維基人工作小組列表/>(2005年12月15日)。 16、 維基百科。Wikipedia:維基榮譽與獎勵。2005年1月15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維基榮譽與獎勵/>(2005年8月25日)。 17、 維基百科。Wikipedia:聚會。2004年7月23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 Wikipedia:聚會/>(2005年12月10日)。 18、 維基百科。Wikipedia:繁簡處理。2003年2月15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繁簡處理/>(2005年11月30日)。 19、 Apache,The Apache Software Foundatoin,<http://www.apache.org/> (21 September 2005). 20、 DokuWiki.wiki:compare.18 November 2005, <http://wiki.splitbrain.org/wiki:compare?rev=1132336335/> (31 October 2005). 21、 Felix Stalder and Jesse Hirsh. Open Source Intelligence . 20 May 2002. <http://www.firstmonday.org/issues/issue7_6/stalder/> (20 September 2005). 22、 MediaWiki.MediaWiki.2 November 2005.<http://www.mediawiki.org/wiki/MediaWiki/> (14 November 2005). 23、 MoinMoin. WikiEngineComparison.3 December 2004.<http://moinmoin.wikiwikiweb.de/WikiEngineComparison/> (31 October 2005). 24、 MoinMoin.MoinMoinWiki.4 August 2005.<http://moinmoin.wikiwikiweb.de/> (5 November 2005). 25、 Oddmuse.Oddmuse.25 January 2005.<http://www.oddmuse.org/cgi-bin/oddmuse-zh/%e4%bb%80%e9%ba%bc%e6%98%af_Oddmuse/>(3 November 2005). 26、 PhpWiki.PhpWiki. 11 September 2005.<http://phpwiki.sourceforge.net/> (15 November 2005). 27、 PmWiki.PmWiki.10 Nov 2005.<http://www.pmwiki.org/> (15 November 2005). 28、 TikiWiki.TikiWiki.31 October 2005.<http://tikiwiki.org/tiki-index.php/> (17 November 2005). 29、 TWiki.TWiki.4 September 2004.<http://twiki.org/> (8 November 2005). 30、 UseMod. UseModWiki. 23 February. 2004.<http://www.usemod.com/cgi-bin/wiki.pl/> (3 November 2005). 31、 Ward Cunningham. 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25 March 1995.<http://c2.com/ppr/> (15 September 2005). 32、 Ward Cunningham .Wiki Engines.23 September 2005.<http://c2.com/cgi/wiki?WikiEngines/> (25 September 2005). 33、 Wikimedia. Wiki is not paper. 9 January 2002.<http://meta.wikimedia.org/wiki/Wiki_is_not_paper/> (15 September 2005). 34、 Wikimedia. Wikimania 2005 overview. 10 September 2004. <http://meta.wikimedia.org/wiki/Wikimania_2005_Main_Page> (10 November 2005). 35、 Wikipedia.wiki . 27 November 2001.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ki/> (15 September 2005). 36、 Wikipedia .Wiki software.11 August 2001.<http://en.Wikipedia.org/wiki/Wiki_software/> (15 September 2005). 37、 Wikipedia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6 August 2001.<http://en.Wikipedia.org/wiki/GNU_General_Public_License/> (15 September 2005). 38、 Wikipedia .Wikitext.3 October 2003.<http://en.Wikipedia.org/wiki/Wikitext/> (21 September 2005). 39、 Wikipedia.CamelCase.11 October 2001.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melcase/> (21 September 2005). 40、 Wikipedia.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6 August 2001.<http://en.Wikipedia.org/wiki/GNU_General_Public_License/> (15 September 2005). 41、 Wikipedia.Comparison of Wiki software.27 February 2005.<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arison_of_wiki_software/> (31 October 2005). 42、 WikiWikiWeb.Top Ten Wiki Engine.< http://c2.com/cgi-bin/wiki?TopTenWikiEngines/>(21 October 2005). 43、 WikiWikiWeb.WikiChoicetree.<http://c2.com/cgi/wiki?WikiChoicetree/>(21 October 2005).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